吐黑,就科学角度解释,壶由于制壶时表面明针工夫欠缺和坯体表面烧结温度不够,造成壶外表气孔密度过松过大,致使茶汁绿叶素中的铁离子跑进气孔中,形成花面,这种现象存在于欠工欠火的各色紫砂壶中,因为段、夲绿料的壶色浅,明显些罢了,并不是紫砂等别的料就不会吐黑。如果没有条件回窑复火的话,把吐黑的壶放进醋坛中养它一天,再用食碱水中和一下,沸水一煮,基本能去除。不过只是权宜之计,以后泡茶还会吐。
其实任何一个泥料用久了,都会出现一定情况的吐黑,除非泥料本身不是紫砂,而是接近瓷器玻璃器的其他原料烧制的。不过烧制的温度高一些的壶表面结晶度高,这一过程就会相对烧制温度低的壶缓慢一些。但是如果"吐黑"是烧制的时候窑温过低,没有使壶完全的烧结而泥门过松造成的,这种吐黑才是我们应该不能接受的。
吐黑的情况有几种,一种是茶渍的自然沉积,也就是人们说的包浆,而对于包浆个人的看法不一,有人喜欢颜色深黑,有历史的感觉,有人喜欢清透,仅仅表现出紫砂的光泽。对于这类的吐黑,如果你不喜欢,可以直接洗掉,重新养过。
另外一类,是紫砂本身烧制成以后质地比较疏松(较瓷器玻璃器而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会有茶汤的物质渗透并残留在极小的孔隙里,并且由于其形成的表面是细小的凹凸表面,不容易反光,因此是紫砂壶的表面呈更深的颜色甚至与黑色。这种吐黑的情况因为是渗透在紫砂的孔隙里,一般的清洗时不能消除的,一定要消除的话只有回炉重烧,超过一定的温度所有的有机质就烧损,紫砂壶就能恢复原来的面貌。
段泥由于烧成后的颜色比其他的泥料要来得浅,一般为浅黄色土黄色这一类的颜色,因此比较容易看出来有变黑的迹象。变黑的程度,一般和泡饮的茶叶以及冲泡的习惯有关。基本上来说,茶汤的颜色越深,茶汤或者残茶在壶内停留的时间越长(或者经常有用茶汤冲淋壶的表面),壶的颜色就容易变得越深和变化得越快。由于各家烧成的段泥温度不一样,壶的密度不同,变黑的程度也完全不一样。如果烧成的密度高,加上泡饮的茶叶基本上为绿茶这一类颜色比较浅的茶叶,那么也有很漂亮的完全看不出来吐黑痕迹的段泥壶。段泥壶使用一段时间后,让它休息几天,彻底干透,可以消除或改善吐黑现象。掌柜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悟出了解决的办法,而且办法也很简单,只要在段泥壶烧制的时候拉高温,就没有问题了,但是一般拉高温度了,段泥就会变灰,然后再复回低温火,把原色再拉回来,这样就可以保证好的水色,还有不会吐黑。
如果说养的壶是均匀的变深,应该是一种好的变化。每次用完以后洗净,用柔软的布轻拭,慢慢的就会出现光泽,那个时候就要恭喜你了。所以说所谓"吐黑"还是要区别对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