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工作的实践中,我们发现,黄龙山的紫砂原矿制成的清水泥(也就是不含任何添加剂的泥料),经过一段时间的陈腐(夏季一般在一、二个月以后,冬季可以有七、八个月),拿出来再用,无论是手工槌练的,还是真空练泥机练制的,块状泥料表面就会有黑色斑块,行内俗称“霉斑”,用工具刮划时会随工具划移形成一道黑色滑痕。一旦清理不干净,烧出来的壶体上就会出现黑色斑块或斑点,行内人士一般认为其是铁质,所以在捣浆洗练时常用吸铁石来搅拌吸附。
最近,我请化学专家通过强酸、强碱和高温烧制等检测手段确认,该黑色物质为石墨。
我们知道,紫砂泥中呈色物质主要是磁铁矿、二氧化锰或单质铁,它们的化学物理特性如下:
磁铁矿(Fe3O4)黑而微蓝色,常成致密的粒状,溶于无机酸,生成相应的铁酸盐液体,它硬度大,不可能将晶粒划开而被工具划移。
二氧化锰:黑色或黑棕色晶体,溶于浓硫酸而成硫酸亚锰,与苛性碱和氧化剂共溶放出二氧化碳而成高锰酸盐,由于分子比重大,它随水分子的移动性就差、聚凝力就差。
单质铁,自然界很少存在,一般是机械加工中从铁制机械上掉落下来的,它溶于无机酸。
而我们在实验中发现,泥料表面的黑色物质既不溶于无机盐与苛性碱,1300℃左右的高温中也不熔融,从前面所列的物质物理、化学性质看,都不符合条件,那么自然界中只有石墨符合这些条件。
石墨:铁黑色,质软具有滑腻感,六方晶系,成叶片状或鳞片状,比重2.25,化学性质不活泼,熔点3000℃,不与酸碱反应,具有耐腐蚀性。紫砂泥料粉碎加工中将石墨颗粒打碎,或矿体中石墨颗粒并不大,故而泥料加工中肉眼不易看见。在陈腐或存放过程中,由于石墨分子轻,可以随水分子的游离而游离凝聚。经过一定时间的凝聚而形成斑块或斑点。平时生产中也可看到,如果气温高,水分子的活动力强,水分子的挥发也大,凝聚到表面的石墨分子也多、也快,反之,凝聚的时间就长而量少,这也是夏季泥料只能放一个月,冬季可以放七、八月的原因。
我觉得从这个常识的认知可以得到几个想法与猜测:
1、由于石墨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别稳定,我们没有什么物理、化学、或机械手段来清除泥料中的石墨,加工好的泥料只有在一段时间内使用,超过时限,发现泥料表面有黑色霉斑,只能重新捣浆槌练或用真空练泥机重新练制再用。
2、黄龙山的甲泥矿中出产乌泥,乌泥可以用来做坩埚,是否乌泥中含有大量石墨而耐高温,这有待我们去检测。如果乌泥中含有石墨,是不是在选矿时将少量乌泥混入紫砂泥,而紫砂矿成品中并不含石墨?我自己体会,有时一拨泥料就多,有时一拨泥料就少,这将有待我们再作详细的检测、分类。
3、历史上紫砂老艺人也一定碰到过类似问题。我们回想一下清末、民国初期,有一段时间流行在清水泥上粉一层略偏红的红泥(一般讲粉红泥),从工艺上讲,它是不合理的:既费工又费时,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另外,民国早、中期,捂灰的茶壶特别多,这些可能都是石墨引起的,这有待我们用心进一步去探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