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紫砂,CCTV在帮谁说话?(转至网络) 2010年5月5日,作为国内最具权威的媒体单位CCTV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播出这样一条令业内人士震惊之余更觉愤愤不平的“非正常拍摄”报道“图鲜亮 大量紫砂壶被添加化工原料”的新闻。 首先,笔者想问拍摄这条新闻的央视记者你懂不懂紫砂?了解不了解紫砂泥的炼制工艺?在没经过求证或故意“掐”了求证过程的情况下播出这样一条误导视听的新闻,目的何在? 该条新闻的播出,无疑对宜兴紫砂文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是个“非正义”的打击,直接导致广大紫砂文化爱好者对“中国陶都陶瓷城”诚信度大幅度下降,这个结果对陶瓷城大部分人员来说是不公正的。作为一个国内“最权威”的媒体单位播出这样一条令人匪夷所思的报道,真有点讽刺的感觉。 宜兴紫砂添加氧化物这个问题尽管一直存在着争议,但据业内人士、专家、专业记载显示,“紫砂添加氧化物”一直以来是以“工艺”性质存在,而并非如同“伪科学”者所言的那样属“不道德”行为。 关于紫砂添加氧化物 对于“紫砂添加氧化物”,“2009年6月1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紫砂陶器国家标准》”有明确的“物质”溶出标准规定。在诸多专业、非专业书刊、记载、 评述中,也对“添加氧化物”作出了这样的描述:“为了丰富紫砂陶的外观色泽,满足工艺变化和创作设计的需要,艺人们透过把几种泥料混合配比,或在泥料中加入金属氧化物着色剂,使之产生非同寻常的应用效果。大凡名家对泥料的配制皆各有心法,不相私授,进而形成紫砂泥有些特定泥料成为某些名家的代名词,也突显了名家的艺术风格。如作品烧成后呈现天青、栗色、石榴皮、梨皮、朱砂紫、海棠红、青灰、墨绿、黛黑、冷金黄、金葵黄……等多种颜色,吸引了紫砂藏家的目光。紫砂泥若再掺入粗砂、钢砂,产品烧成后珠粒隐现,产生特殊的质感。” 另,在堵江华先生发表的《关于“化工泥”、“手工壶”、“模子壶”》一文中,他对 “央视邵莉记者”就“化工泥”、“手工壶”、“模子壶”的问题进行了解释:“在紫砂市场上近两年常听到的一个新名词叫“化工泥”,有人说很多低档壶是用“化工泥”制作,甚至有人说用“化工泥”做的壶泡茶会对人有害。所谓“化工泥”,可能是一些人对在紫砂泥料炼制中添加了一些金属氧化物而得到的成色更丰富、更理想的紫砂泥料的称呼。说这种泥料对人有害的人可能自身对此事物缺乏常识或理解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在这里,对“央视邵莉记者”究竟是不是“非正常拍摄”者,我们就不去作过多追究了。通过本文,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央视作为国内“最权威的媒体单位”,在报道新闻上是否应该严谨点、认真点? 你的一个不严谨的报道,也许会对一个行业造成不可估量的灾难。 “化料论”的起源 随着80年代后期宜兴紫砂的崛起,一些围绕紫砂文化而生的东西开始悄然兴起,到了90年代~2000年后,传承、传统技艺、传统造型等很文化的东西逐渐受人关注,一批有详实传承记载、有职称、有较高制作水平的艺师们得到紫砂文化爱好者们的青睐。此时,部分更关注“经济利益”的所谓“老师”们变得急不可耐,他们自知自身在紫砂圈里的竞争能力是如此地微不足道,想要在巨大经济利益的“紫砂碗”里插上双筷子,机会相当渺茫。“穷则思变”,这些“老师”虽说制壶技艺差了点,可小脑筋异常地活络:“咱家没传承、没职称更没高超的制壶手艺,可咱有嘴啊。”于是乎,拿料说事的、拿全手工糊弄人的、傍大师名家自作主张当人徒弟的......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至,一时间“老师”满街飞,“原矿”到处是,某些“忽悠模式”也开始悄然兴起:“别人的都是化工料,我的才是正宗原矿,添加化工的料是有毒的。”......。不知从何时起,这种原本属于“糊弄”人的说法竟然被包装成了“科学观点”,尽管这“科学伪了点”,但是却被推崇成了一种流行的说辞,于是,那些始作蛹者大把大把地数着钞票,笑的跟喝了蜜似的。 赵本山“忽悠”人,给大众带来了快乐。可紫砂的“伪知识”推崇者给广大壶友带来了什么?是灾难!是对文化的亵渎!! 如今,紫砂产业已经到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急需有人站出来“清本正源”的阶段,作为国内“最权威”的新闻单位CCTV,居然播出这样一条误导视听的新闻,究竟在帮谁说话?不敢想象,随着这条“非正常拍摄”的“非正常新闻”播出,那些所谓的“老师”队伍是否会急剧膨胀,或许某天,“伪知识”不再“伪”,因为有“央视”在“非正常”“扶正视听”。 对于紫砂,CCTV在帮谁说话? 载于,《阳羡论坛》 宜兴紫砂面临超级风暴 百度关键词惊现"紫砂有毒"
在百度里输入关键词“央视紫砂”,会看到这样的相关搜索关键词,见图! “CCTV偷拍不严谨报道”对宜兴紫砂的破坏已经初现端倪,如不及时清本正源,宜兴紫砂即将面临超级风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