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过年之后的第一期《紫砂名家》,非常有幸的请到了一位紫砂名家,这位紫砂名家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研究员级高级工艺师李昌鸿老师。
李老师您好!
李:你好。
见到李老师很高兴,李老师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的平易近人。今天真的是很开心,在过年之后的第一期就能请到李老师。李老师是在去年被评为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应该说是很高的一个荣誉,您当时有什么样的感想?
李:我当时来讲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心里非常感慨,首先我感谢党和国家对我们工艺美术行业的重视后爱,给我们从业者授于莫大荣誉的称号,我们自己感觉到,有了这么大的一个荣誉自己身上也肩负着很到的一个重量。因为大师大师顾名思义是大众的老师,为人师表是最难最难的一件事,所以我想在今后的工作方面我必须从两个方面来做人做作品,两个方面呢也就是四个字:言传身教。言传,我听到有些名人说,把智慧留给社会是最大的贡献,所以我想也得把我毕生经历和毕生的一些体会,把它写出来,也就是普通的说:著书立传。所以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夫妇两个写了两本书,一本是〈〈紫田耕陶〉〉,一本是〈〈紫苑笔谈〉〉,把我们夫妇俩从事紫砂艺术创作的毕生创造、体会、继承、弘扬写出来跟大家交流,跟同仁们来交流,所以我感觉到这是一个言传。第二呢是身教,就是要更好的带好学生,带好学徒,跟同仁们更好的来进行交流,我们要积极的参加讨论会,报告会,交流会,展览会等等的活动来把我们的事业做得更加的兴旺,更加规范。
刚刚李老师您说通过“言传身教”来体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样一个称号,您真正的做到了您立下的这个愿望。应该说李老师您从十多岁就师从于紫砂泰斗顾景舟先生,您应该说是顾老师的得意弟子了。我看过您的一篇文章就是专门评价您的这位恩师顾景舟老师的,里面您说了一句您师傅的语录,师傅对您说“做我们这一行,不算是本事,拿的住才算是本领”所以我想顾老师对您的影响非常大。
李:是的。1955年我进紫砂工艺厂就拜了顾景舟大师为师。老师,作为我们学手艺来讲呢,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的老师在教我们技术的时候呢真的是严师指教,对我们一个一个的手法动作都交代的清清楚楚,希望我们也很快的掌握了紫砂方面的成型的技术。在平时的生活中间,就像我们的父辈家长,非常的关爱我们,跟交朋友一样,哪怕是生活中间的有些困难他都能帮助我们。而平时闲暇的时间,别看他很方板,他很喜欢唱京剧,他还教我们应该要唱京剧。他说京剧的腔韵中有很多的韵律,在我们的造型上也得需要有这些节奏,韵律来表演我们的造型艺术。
看来顾老师是那种非常懂得生活的人,他在生活中还喜欢唱唱京戏,觉得能把京戏中的韵律带入到创作当中去,所以说这个对李老师影响还是比较深刻。
李:对,蛮深刻的。
顾老师曾经对您曾经说过,要达到“一天能做三件,同时也能三天做好一件”,这是什么意思呢?
李:这个就是勉励我们要苦练基本功。因为手工艺来讲啊,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样才能做的精做得好。所以他要求我们这样呢就是要把基本来练得很扎实。基本功扎实了,其他的事情就一通百通了。
所以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顾老师的名言经常是激励这李老师这一代的徒弟们。应该说恩师对您的印象非常深刻,那最深刻的地方是什么呢?
李:最深刻的地方就是在教我们技术的时候是一丝不苟,我们平时来讲就是严师始苛,就是他非常的认真,哪怕一个动作一个小节都要按照他的手法来进行表演,而我们做起来按照他的手法按照他的做法也非常法,而且效率很快很好。
李老师的作品我简单的看了一下,因为您一直是跟夫人一起来合作创作了很多的非常有名的作品,其中有一套您和夫人一起来创作的“竹简茶具”在84年的时候获得了“莱比锡国际博览会的金质奖”,这也是宜兴紫砂界至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听说当时你们全厂的职工还增加了一级工资是吗?这也在当时传为了一时的佳话,能否跟大家来聊聊当时的经过呢?
李:好的。那个“竹简茶具”呢我是受文物杂志的一篇报道而启发的。文物杂志上报道了1973年山东银雀山出土了《孙膑兵法》,当时,我想,《孙膑兵法》竹简是当时的书,应该以书为题材创作一个壶的造型艺术,所以我就设计了竹简的造型艺术的一个草图。当时设计了一个圆形的,征求夫人意见,夫人沈老师看了以后就做了一个圆的。但是我们两个人感觉啊,这个圆的感觉像个桶,因此呢她就把拍子拍了一下变成一个扁长方形的,我们一看,这个造型好,达到我们壶艺术造型的要求,而且它含有一种竹简的味道在里边,因此这件作品呢我们两个人就把它创作成功了。在83年的时候参加全国陶瓷展览呢得了全国陶瓷优秀奖,那么当时没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最好的就是优秀奖,所以84年,跟其他的陶瓷产品一起推荐参加了“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的一个展览。在展览中间呢,“竹简茶具”跟我们紫砂厂另外一件作品“百兽瓶”这两件双双荣获了国际金质奖。所以得了金质奖以后呢,全厂职工欢欣鼓舞,那领导上来讲呢也非常之高兴,因为这是解放以来第一块国际金牌,政府也很重视,我们两千多职工每人都晋级了一级工资,以资鼓励。
对啊应该说当时也是非常欢欣鼓舞,全厂为之,所以这在当时来说也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套“竹简茶具”呢好象李老师您有很大的寓意在里边,您觉得壶当中还应该有文化气息,一把壶您把这个书文化的气息融合在里面了,您当时有这个寓意在里面是吗?
李:对的对的。这个紫砂从北宋起就有一种雏形在里边,那么那个时候紫砂呢还是称罐,它是一个日用陶器的器皿,但是他发展到明清时代,由于文人的介入这个日用陶瓷就变了,变成工艺陶瓷,工艺陶瓷随着社会的变化,文人的介入,文化的提高,它又成为工艺美术陶瓷,一直发展到现在就是紫砂艺术陶瓷,所以这个这样的演变来讲呢就是文化的突出,文化起的作用。譬如说开始的时候是日用陶,到明清的时候由于文人的介入,譬如说供春。供春他是吴颐山的一个家童,吴颐山是一个文人,他是一个四川的参政,所以他一定会给供春一些文化上的知道,使他的作品跟粗陶,日用陶有所区别。那发展到时大彬的时代,时大彬平时结识了不少文人墨客,因为他做壶之余,到了太仓一带地方进行旅游结识了文人,这些文人有给他一些启示,所以时大彬由做大壶变成做小壶这样子来看有种文人的雅趣。到清代来讲,陈曼生,文人的介入,在壶上面题诗,题词,他的诗词与壶相接,与茶相接,与水相接,譬如他题到“试阳羡茶,聚河江水,普贤之土,皆大欢喜”,所以我研究了一下,紫砂应该成为工艺美术陶艺术陶必须有种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厚的文化气韵,这样子展现这个气度。所以竹简是我的一个代表作。
李老师跟您的夫人一直是把这个唐诗,宋词元曲,包括像名画的这些理念融合到你们的创作当中去,那这个传统文化对紫砂的影响应该是非常的深厚,那李老师您能否结合您的作品来聊聊传统文化对紫砂的影响?
李:传统的文化是我们紫砂创作的一种源泉,所以我在创作新作品的时候呢就是要多看书,从书本中间受到一些启发。刚才你提到那个唐诗,宋词,元曲,名画,京剧,我呢就设计了“五朝文化组壶”。我把唐代的风韵设计了一个壶,然后把唐诗装饰在壶上;把宋代的清秀,宋代的手巾书,把宋词装饰在壶体上;元曲,把元代的彪悍设计成一个壶,然后用元曲装饰在壶体上;明画,明代呢追求的是一种端方,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方壶,用明画来装饰到壶体上;清说,清代非常追求华丽,所以我以华丽为主,以清代的小说中的茶器,茶事来装饰在壶上,这样来反映壶的文化。
哦,原来刚刚漏掉的清说是清代的小说啊,所以说我觉得李老师是一个非常细致入微的人啊,您把清代的小说居然也能体现在您的壶上,所以说这个文化气息应该是相当的浓厚。其实李老师刚刚说到了两把壶,一把是您跟沈遽华老师合作的这把“竹简茶具”,另外一把您就是您刚刚介绍的“五朝文化组壶”。其实您还有一把壶非常的突出,就是那个“青玉四方茶具”,这些茶具的造型都是融入了很深的古文化在里边。李老师刚才的一番见解让我们体会到了古文化,传统文化对于紫砂的影响是非常的深厚。
李:对。你刚才讲的那个“青玉四方壶”我借鉴了青铜文化和红山玉文化。青铜文化是设计壶体,我把红山文化的玉鱼、玉龙,设计成壶的嘴把,然后用良褚文化的玉琮设计了壶的的手,所以这上面来讲把青铜文化,玉文化,红山文化融合于一体,再呢在壶的表面用甲骨文,篆文写诗、词、歌、赋装饰上去来反映这些方面文化的内涵。
这把壶应该是从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代,然后到新石器时代再到青铜器时代的文化您都很好的体现在茶壶当中,所以我觉得真的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文化体现,这个茶壶不仅仅是用来泡茶,而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了在您的手中。
李老师曾经写过不少的论文著作,几十年来,您一直是在培养不少的后辈,现在很多的大专院校呢都开设了陶艺系,您对现在的院校的工艺美术教育我相信肯定有很多独到的见解。
李:是的。我们中国是一个工艺美术的大国,所以作为我们从业人员来讲我们都盼望国家要有一个很有规模的工艺美术的学院,有它这么一个最高的学府,那么现在的来讲呢,我看到通过改革开放以后呢职业学院越来越多了,我在北京看到。我在苏州看到,我在无锡看到,甚至于在我们宜兴现在也已经有职业学院。那么我跟学院的院长,教授,跟他们交换意见的时候,他们深有体会的说“特别在陶瓷方面来讲,他们教的学生,还有其他的工艺美术专业来讲,到实际工作中去,很难跟实际工作结合”。为什么呢?学院里面教的跟实际生产上来讲呢还有些脱节,甚至有些只重于外来的教材,所以国外的教材比较多。当然现在来讲,譬如电脑啊,新的理念的设计啊,吸收一些外来知识,这些方法是可以的。但是传统的,怎样来把传统的吸收,纳入到里面,把它规范出来,变成一种现代的教材是一个很主要的。在前一段时间我也接待了我们江苏省设计学院跟我们宜兴市职业学院的教授和老师,他们来编写结合生产实践的教材。他们呢也邀请我参与这些陶瓷方面的教材的设计,我感觉非常好,你别把我们的那些“土”的东西因为他“土”就把他忽视了。为什么世界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个就是提醒我们要对传统的民族的怎么样来把他整理,提高,提炼变成我们现代学府的教育的材料,那多好呢,这就是我的憧憬,也就是我的希望。
应该说李老师提到紫砂学院里面的教材您觉得应该是结合实际,这样应该比较实用一些,因为现在我们的陶瓷您刚刚一直提到“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是先申报成功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也是在紧锣密鼓的申报全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说紫砂这样一个传统的艺术越老越受到很多人广泛的关注,包括像学院也会把它作为专门的一个课程来开设,李老师对于这样一个课程的开设寄予了很深厚的期望。
您的大多数的作品都是和您的夫人沈屦华老师一起来合作的,你们之间是怎么来分工,怎么来分配,很多喜欢你们作品的人都非常想了解?
李:我跟我夫人沈遽华呢是同一天进厂的,也同时拜顾景舟恩师为老师的,所以我们两个人呢也可以说是志同道合。但是后来工厂的发展,组织上要我参加企业上的管理,当时我是想不通的,不愿意的。领导三番五次的做工作,这样呢,我想这样参加管理可以,我不能脱离生产,所以领导呢也同意我这个观点,在管理工作做好以后,我就默默无声的到我的工作台做我的紫砂方面的艺术。因为紫砂不是一个小时,一天,半天能完成的作品,所以在这个里边我就必须求助于我的夫人沈遽华在我没有完成之前,就是请她来进行完工。一般的创作,我们两个人在共同讨论,共同拟订方案,然后由我把造型做好以后呢,由她来进行精加工,这是一个分工。那么到后来慢慢的品种也多了,对于不依我们的事情呢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了,所以大的分工,我们现在两个人,她主攻是圆的造型,我主攻呢就是方的造型,然后有分有合,有合有分,这样子来进行分工。这样也比较融洽,因为我有时需要参加一些管理工作,有时候要参加一些社会工作,还有些时候我必须要写一些体会心得,还要把我们自己的经验要总结小结,所以我这个工作呢就是比较杂乱,然后呢我只能请夫人多辛苦一点,在泥凳上面多花一点功夫,多帮我一点忙。
从李老师的经历来看,您曾经长期担任紫砂厂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会花去您很多精力和时间,那么精力的分散对您的壶艺创作会有什么影响吗?
李:这个影响略微有一点,但是影响也不大。大家知道党的干部政策,就是党要选拔生产中间优秀,最懂得生产,有组织指挥能力的人来担任企业的领导。我虽然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我感觉能胜任这方面的工作,所以紫砂我自己从业的这一行,造型艺术的创作这些方面来讲,我感觉到没有耽误什么,相反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担任了企业的高层领导干部讲起来呢,就是对生产的道道的工序就更加的清楚,更加了解。你为了要对生产技术负责,必须要对矿土有种认识,有种选矿,对原料的置备,一定要很好的原料给职工来做,所以我相反没有受到影响,还比别人多了这方面的知识。而且在创新方面来讲担任高层领导干部,不是说就在那光张张嘴,指指手,不是的。都要亲自动手,亲自参与创新的设计。所以我讲我夫人沈遽华是我的贤内助。我有时我可以做一些雏形,有时我时间不够需要她来做雏形,我来进行精加工,所以这个方面讲起来呢都是互相帮助的。所以我担任了高层领导干部以后对我的创作来讲没有受多大的影响。相反事业开阔了,我们收到的信息多了,那么你自己头脑中创作的题材也丰富了,我写了两本书上面一个《紫田耕陶》,一个是《紫苑笔谈》都能够把它反映出来,所以有些人看了以后呢,都觉得是不容易,真不容易,能够呢在这个事业上站的住,把事情做好。
应该说事业跟创作齐头并进了,沈老师也是功不可没。
其实从艺这么多年来说,您的作品是否也会被仿制呢,这么多年来其实您也是会非常留意,比较关注一些对不对,作品辛苦创作出来后也是希望能够独一无二?
李:这个呢,对人家仿我的作品来讲呢,我是这样认识的:人家仿我的作品,说明我的作品它的魅力,它的生命力就是很强的,就是很吸引人的,这个仿我的作品我认为无所谓。但是有一些人不太正当,他连我的名字假名都印上去了,这个呢我就感觉到不怎么妥当,就侵犯了我的创作的著作权了。你不能够假冒,损害我的作品的形象。所以现在来讲紫砂虽然有法规的保护,我们呢也申请了制作的专利,特别我们编的这两本书,我们这个书上申请书号,就是申请版权,已经有版权了。从这方面来讲呢,我通过一段时间我感觉到,我们王市长也飞非常注重,跟我们在一起呢开了一个座谈会。当时我们的想法也是希望政府能重视,能够广泛的宣传。这个广泛的宣传需要政府行为来宣传,我们没有办法自己来广泛宣传,只能逢场来讲一些自己的观点。所以广泛的宣传还是有政府,有组织的来进行宣传。使大家有这方面的觉悟,来保护紫砂的著作权和创作。那么这样呢大家就好了,不要损害创作的生命力,不要诋毁,这样来讲对紫砂就能够负责了。
其实目前我们紫砂行业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了,也出现了一些极个别的一些不良的现象,可能有些尖锐这个问题,您作为这个行业可以说是顶尖级的人物了,那也是作为我们众多青年紫砂艺人的榜样,我相信您肯定会对新一代的紫砂艺人有很到的寄望。
李:我在1992年申请要创办一个紫砂的公司。1993年在宜兴陶瓷公司,政府部门的重视下批准我办了一个合资的鸿成陶艺有限责任公司。当时我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个公司,因为当时我已经是57岁了,在紫砂厂的话也算是老龄干部了,但是组织上来讲呢又不愿意把我退到不是领导干部的岗位。所以我也感觉到领导工作比较为难,我要创立这一个公司,目的来讲呢一个就是要培养人才,第二也就是我能更好的进行创作设计。所以我在公司建立以后讲,我确实招收了不少年轻人,这批年轻人呢我也花了心血进行了培养,当时呢我是双管齐下。双管是什么?我子女的一条线,跟青年的一条线。我子女的一条线把他们培养好以后,能够接上我们的班,然后由他们再去培养年轻的一辈,用这样滚雪球的方法来培养更多的学生,这是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来讲我可以安心的搞一些创作设计,所以成立公司以后我的创作不乏新品,差不多年年都有,而且年年我都去参加展览会,得到的奖项差不多不是金奖就是银奖,一等奖,所以对我的鼓励激励也是非常大的。我计算下来93年开始,94年从事创作差不多到现在已经有10多个新的作品,这也是我感到非常欣慰的。随着时间的发展,我感觉到虽然我现在已经有70岁了,但是我还有一种求学的希望,假如哪个地方还有成人班,短训班,我一定还是要积极的去参加还是要灌输一些新的学习来营养自己,使自己更有充沛的新的活力来搞创作,培养新人。
李大师您真的是一直是在不断的学习当中,您刚刚也说到了希望再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吸收营养,我们青年紫砂艺人他们身上的担子应该说也是非常重,但是我觉得他们学习的那种劲头,热情还是要想李大师学习,热情非常的高涨。
李:这个里面呢我还要插一个事。我们丁蜀的成人学校也非常注重这些工艺方面的教育跟修养。他们也聘请我去上课。我也就给他们年轻人讲我们紫砂的造型艺术,怎么样来进入设计创作。跟他们年轻人沟通,他们都非常感兴趣。而且好多的年轻人受了我的影响也都从文化上去找课题,文化上去找题材,创作了不少突出文化水准的新的作品。那么,我也给他们做了一些点评,他们呢都非常高兴,有的呢利用业余的时间赶到我的公司来跟我面对面的交流,还把创作呢带过来要我提一些意见。那个网络中间呢也有一些小年轻喜欢写一些文章,他们也喜欢跟我做一些交流。像中陶网(中国陶都网)有个小蒋,经常把我的文章拿来给我看,要叫我进行修改,我也给他们进行提炼,小青年非常高兴非常满意。
看来李老师跟年轻人的合作还是非常多,而且比较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您身上还是充满和洋溢了那种朝气。那新的一年来了,您有什么计划和打算呢?
李:在新的一年里边呢,我是这样子的我希望年轻人要积极的参加陶瓷协会的活动,紫砂学会的活动,这样来讲,对自己的业务有一定的提高和帮助。因为我们现在生产的体制有些变了,变成一家一户的工作室,或者是很小很小的一个工作室,或者是一个体系的工作室。古如果单独在工作室里搞工作,信息会有些闭塞,必须要积极的参与协会跟学会的活动呢,这样子呢便于多方面的交流,凭借多方面的社会上的额小型的中型的,大型的技术交流,创作交流,展览交流,评比交流等等的活动,我想也应该参加。因为从改革开放到现代的这个阶段,我想呢这是一种形式,也等于我们初解放的时候,没有大型的商场,只能够搞物资的交流会来进行叫,那么从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子,不要很有偏见的讲这个只是一种摊位的经济,好象是一种炒作,我想这样子看法呢有些片面,应该要全面的看,当然,这里面从主办方来讲应该要克服追求摊位经济的方式。好象展览很好,这次是3000一个展位,下次就4800,再下一次5600,这样猛长也不好,也要克服经济的炒作。在评奖方面来讲呢,含金量是要逐步逐步的提炼,特别是评委方面来讲,现在有很多的老专家,学院的老院长来参与,有大师来参与评比,这个都是很好的。三年前我就接受了清院的一个老师来拜我做师傅。清院里面有这么一个活动,就是老师要拜一个有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家艺术家去当老师。所以我也接受了,我就跟他说“我们不要老师不老师的,咱们就是亦师亦友”因为我有需要像院校学一些东西,院校里有一些我们没有看到的学到的学科也很多,这样可以更好的来丰富我们的学科和实践,要双方沟通,要经常的交流,这样齐头并进,共同提高。 |